化學工業須由原料型轉向材料型 |
發布時間:2019/12/4 9:34:00 瀏覽次數: 次 來源:本站 |
“十三五”化工新材料增長最快,但仍是最大短板 中化新網訊 11月30日,以“聚焦新材料,競雄大灣區”為主題的2019中國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論壇在浙江紹興上虞舉行。與會600多位業內人士達成共識:要在基礎原材料做優做強基礎上,聚焦5G新材料、新能源材料、高性能纖維、生物基及可降解材料等熱點領域“卡脖子”材料品種,補齊短板,推動化學工業由原料型向材料型轉變。 “化工新材料已成為‘十三五’我國化學工業增長最快的領域。”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趙俊貴談到,2018年我國化工新材料產量約為2210萬噸,國內自給率提升到65%,但產值僅占國內化工總產值的5%,與10%的世界占比差距明顯,化工新材料仍是我國化學工業的最大短板。 “此前我們已篩查出130多種國內尚不能生產的‘卡脖子’的化工新材料品種,下一步會組織企業和專業協會對名單做進一步梳理,爭取把名單做得更準確、更細致,同時按‘近期重點、長遠目標和戰略制高點’對名單進行分類,為‘十四五’國家重點支持項目和行業規劃編制打好基礎,并希望名單能作為金融機構的投資參考。”趙俊貴介紹了下一步的工作重點。 針對化工新材料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石化聯合會原會長李勇武提出建議:一是要發揮比較優勢,把基礎原材料做優做強,推動傳統化工從原料型向材料型轉變;二是加強市場導向,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三是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地方政府要給予切實支持;四是鼓勵技術創新,對于國內首創并產業化的化工新材料推行首批次保險補償和政府優先采購;五是要有序布局,防止新一輪產能過剩。 “我們必須重視企業在新材料創新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楊柏齡認為,一項技術成果研發出來后,在轉移轉化環節的主體就應該由科研單位變為企業。要放手讓企業發展,包容創新失敗,鼓勵企業逐步建立研發機構,強化工程工藝開發力量。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材料工業研究所所長肖勁松介紹了國家新材料“十四五”規劃的思路。他表示,新材料產業目前仍處于培育發展期,未來一方面要重點攻破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高鐵、新型顯示等領域的“卡脖子”材料;另一方面要打好產業基礎,做到“一代材料,一代產業”。在具體發展思路上,要繼續推動實施效果突出的政策措施,比如新材料首批次保險補償制度已支持182個新材料項目,保費補助1.83億元;還要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包括完善新材料測試認證體系,推動國家新材料生產應用示范平臺、新材料產業資源共享平臺等建設。 中科院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技能人才示范實訓基地等新材料產學研合作平臺同日成立。 本次論壇由石化聯合會攜手中科控股、浙江省經信廳、紹興市政府聯合組織召開,石化聯合會化工新材料專委會、中科院化工新材料技術創新與產業化聯盟及上虞區政府承辦。同期還舉辦了新材料創新發展成果展。 來源:中化新網 |
打印本頁 | 關閉窗口 |
[上一篇]:煤化工品進出口量漲跌互現 |
[下一篇]:明形勢 知危機 | 油價深跌對能化行業影響深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