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十二五”面臨過剩風險 |
發布時間:2010/6/28 10:03:08 瀏覽次數: 次 來源: |
“十二五中期,國內甲醇產能將很有可能超過5000萬噸/年。但根據原先的預測,今年國內甲醇需求量也只有2100至2300萬噸。這意味著行業面臨產能過剩、競爭白熱化的局面。”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馮世良昨天說。
馮世良是在中國化工網主辦的“第三屆國際甲醇-二甲醚/LPG產業鏈市場峰會暨2010中國甲醇汽油市場研討會”上作上述表態的。
作為汽油的一種替代燃料,甲醇此前一直為業界所看好,也引發大量資本紛紛進入。尤其2007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一路飆升,甲醇等化工品價格連創新高,使煤化工等企業獲得巨額收益。
但此后,由于國家標準制定與實施的滯后,甲醇的推廣遭遇極大阻力,加上金融危機影響和進口甲醇的沖擊,國內甲醇市場價格一度跌破成本價,企業的盈利空間被大幅擠壓,使原來正常開車運行的甲醇企業降產、停產。
據馮世良提供的數據,國內原計劃于2010年底前投產的甲醇在建項目共有25個,產能合計861萬噸/年。另外,我國還有25個擬建或處于規劃階段的甲醇項目,產能合計2440萬噸/年。因此,如果甲醇行業仍然保持現有的產能擴張速度,則2010年底國內甲醇產能將至少達到約2953.4萬噸/年。而到“十二五”中期,即2012至2013年左右,國內甲醇產能將很有可能超過5000萬噸/年。
“根據原先的預測,2010年國內甲醇需求量將達到2100至2300萬噸。但是,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甲醇下游行業進入不景氣周期,故2010年國內甲醇需求量極有可能低于預期,行業面臨著產能過剩、競爭白熱化的局面。”馮世良說,“從全球看也是如此:到2018年前仍將呈現供大于求的局面。”
而此前,中國的甲醇進口量一直在攀升。據馮世良提供的數字,1999年中國甲醇的進口量為100多萬噸,到2009年則是500多萬噸,年均遞增14.4%,2009年進口量更比上年增長2.69倍,對外依存度達到31.8%。
他指出,對甲醇要嚴格控制產能總量,通過上大壓小的方式淘汰落后產能,積極開發新型甲醇下游產品,緩解產能過剩矛盾。同時,也應加快《車用燃料甲醇》及《車用甲醇汽油(M85)》兩個國家標準的實施,積極開展相關配套標準的制定工作。 |
打印本頁 | 關閉窗口 |
[上一篇]:經濟危機下世界能源結構大變 |
[下一篇]:中國“十二五”能源結構大調 |